章節跳轉

    摘要:富達國際的《2023分析師調查報告》顯示,即使面對經濟環境波動,仍有不少企業堅持實踐永續發展。然而,企業仍有許多改善空間,尤其是在逆轉生物多樣性流失方面。

    撰文:陳振輝與Toby Sims

    戰爭、通膨、經濟衰退逼近等因素令企業在2022年備受挑戰:除需履行永續發展承諾,也需應對其他考驗。

    令人振奮的是,九成富達分析師認為,企業對環境、社會和公司治理(ESG)議題的重視程度與去年相等或更高。不過另一方面,我們的調查發現,對於保護海洋和終止砍伐森林等迫在眉睫的議題,企業仍有大量改善空間。若不加以採取行動,我們將會不敵氣候變化。

    ESG依舊備受注目

    一位歐洲原物料產業的分析師表示:「俄烏衝突可能已稍微改變溝通情境,但可能只是拖慢ESG發展進程,而不是令趨勢反轉。」

    另一位分析師確認:「目前所有企業均十分重視ESG,而且逐漸將之視為優先政策目標。」該分析師負責研究ESG表現素來落後的亞太區能源企業。

    圖1:企業依舊重視ESG

    問題:「在過去12個月,您所研究公司對ESG的重視程度有否降低?」

    報告亦反映例外情況。近半數歐非中東/拉丁美洲分析師認為,其研究公司對ESG的重視程度較一年前下降。一位工業分析師認為原因是公司「只求繼續營運」,因此「ESG議題變得次要」。

    另一位歐非中東/拉丁美洲分析師補充表示,在與區域內金融企業溝通時,「另有更迫切的問題需探討」。

    這種氛圍甚至在ESG實踐較成熟的地區偶爾反覆出現。一位研究歐洲工業產業的分析師表示:「企業目前更著重於供應鏈、通膨及其他事務。」然而,一位資訊科技產業分析師指出:「企業顯然正在改善ESG面向的資訊傳達,可能是因應投資人日益關注而採取行動。」

    碳中和仍是大部份企業難以實現的目標,但也有企業正在落實

    探討ESG固然重要,但能否落實卻是另一回事。圖2顯示在全球層面,我們的分析師預期只有22%所研究企業將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,比例與去年相同。

    圖2:可望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企業不足25%

    問題:「您預估到了2030年,在您研究的公司當中,能實現碳中和(範疇一、二及三的碳排放)的百分比是多少?」

    如同我們去年調查中提到,企業在評估如何達成淨零碳排上已有較佳的成果,但在初略統計數據上並無重大變化下、使得這部分的進展無法被突顯。

    一位研究北美洲非核心消費產業的分析師在回應2023年調查時透露:「在理解和傳達ESG理念上,企業的表現逐年進步。就我所研究的大部份公司來說,這並不是核心焦點,但考量和傳達方面的表現已有所改善。」

    此外,企業正採取積極行動以完善ESG績效。圖3顯示逾半數分析師表示,大多數企業的ESG政策傳達和執行表現優於過去一年;其餘分析師亦認為企業表現有所改善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們的調查結果也發現致力於傳達ESG政策的公司與遵循並執行相關政策的公司顯著重疊。

    圖3:表示將加強及採取跟進措施的企業增加

    問題:「在過去一年,您研究的公司是否越來越重視ESG政策傳達?」 及「在過去一年,您研究的公司是否越來越重視ESG政策執行?」圖表反映表示去年大部份所研究公司越來越重視ESG的分析師百分比。

    一位研究北美洲核心消費產業的分析師就其所見的改善情況表示:「不少公司已訂定淨零排放目標等承諾,也有少數公司在行政人員薪酬制度加入ESG準則。」

    此外,一位金融業分析師指出:「目前有更多銀行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報告」,這有助投資人和外界更透徹了解企業面對的氣候風險和機遇。

    即使大部份公司需待至2030年之後才能實現淨零排放,實現這個目標的企業可望隨著時間過去而大幅增加。我們的分析師預期,在全球所研究的公司當中,有42%將於2040年實現碳中和,到2050年將增至68%。此結果已考慮公司業務相關的所有碳排放量,並非單獨計算公司的直接排放量,而是涵蓋整個價值鏈的排放。與此同時,部份預期無法在2040年或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企業可能不復存在,因此我們認為情況將大幅轉變。

    原物料和能源等難以減排的產業正是箇中例子,分析師預期相關產業應會取得較溫和的進展,這或許並不令人意外。

    圖4:實現淨零的龜兔賽跑

    問題:「您預估到了2030年、2040年和2050年,在您研究的公司當中,能實現碳中和(範疇一、二及三的碳排放)的百分比是多少?」

    儘管面對多項挑戰,分析師與企業管理層的互動及治理參與取得相當成果。

    一位研究亞太區能源產業的分析師表示:「油氣公司明白實踐ESG理念是對上市化石燃料公司的要求,近乎所有相關公司均已制訂計劃至2050年實現『範籌一及二』的淨零碳排放量目標」,當中「範疇一」是指公司直接排放,「範疇二」是指公司透過購電維持營運所產生的間接排放。

    儘管如此,該分析師指出:「企業對範疇三碳排放的處理截然不同」。換句話說,部份公司在應對客戶使用旗下產品而造成的碳排放上表現更勝一籌,化石燃料產業的大部份碳排放正是由此產生。

    大自然的呼喚

    儘管淨零排放轉型持續取得進展,但仍有一領域似乎未受到重視。減排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其中一個面向,扭轉自然損失,保護森林和其他碳匯的迫切性則是另一重要面向。只有8%分析師預期企業將在未來12個月,降低對陸地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。認為將降低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比例則為6%。

    圖5:生物多樣性至今仍未受重視

    問題:「在多大程度上,您預期所研究的公司將在未來12個月降低對以下面向的負面影響?」圖表顯示回答5至7的分析師比例,1代表「不會降低負面影響」,7代表「將大幅降低負面影響」。

    一位分析師表示:「大部份公司仍處於生物多樣性相關倡議的初期階段。從節約成本方面來看,水資源與廢棄物處理為企業帶來的裨益更為直接,因此企業傾向在相關面向表現得更主動積極。」

    此外,在與企業管理層會面時,我們鼓勵管理層認知應對自然相關風險與其業務的影響,例如供應鏈面臨的實際風險、新制訂法規帶來的法律和商譽風險,或客戶、投資人和社會大眾不時轉變的期望。

    保護和修復自然資本也是緩解氣候變化的必要條件。

    在2022年12月於加拿大蒙特婁召開的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締約大會第十五次會議(COP15)上,大會提出生物多樣性輪廓(profile of biodiversity)的概念,並指出其對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,此舉有助我們在與企業商討相關主題時增添新的助力。

   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,即使過去12個月市況欠佳,企業並未失去著手應對的能力,並且重視ESG的程度維持不變。展望2023年,我們將繼續鼓勵企業管理層投入更多資源,應對森林砍伐等與自然相關的挑戰。縱然任重道遠,我們研究的企業均願意接納意見,並且實際落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