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富達國際
航空業在綠色轉型的路上可說是舉步維艱,電池技術雖是電動車等產業轉型的關鍵,但對飛機而言卻重量過重。儘管部分小型飛機確實可以使用電池,不過這對大多數飛機並不適用,因此無法大幅減少航空業的碳排放,這是個難以逾越的障礙。
解決之道在於開發永續航空燃料(SAF),比如利用廚餘和其他生物質製成的生質燃料。可喜的是,相關技術已臻成熟,航空公司在過去十多年來也獲准在商業航班上使用含 SAF 的混合燃料。當前的挑戰則是如何提高規模,這是航空業面臨的第二大難題。
要體會其中的艱辛,不妨想想建立完善的電動車充電網有多麼棘手,然後再想像要為飛機做類似的工作,其難度可想而知。大規模採用 SAF 必須全面改造現有的機場和飛機基礎設施,以處理新燃料,這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,更需要漫長的時間。
遺憾的是,相關成本恐怕難以避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除了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外,SAF 本身的製造成本目前也遠高於傳統化石燃料。
這表面上看來似乎前景黯淡,但我對市場的未來其實頗為樂觀。主要原因是相較於五年前,企業如今對相關挑戰有了更清楚的認知。我接觸過的每家航空公司和航太企業都摩拳擦掌,期盼找到更環保的燃料來源,誰要是搶先一步,就能在市場上取得先機。此外,歐洲排放交易計畫等機制下的碳權成本,加上日益嚴格的法規要求,均為加速轉型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經濟誘因。
– Marcel Stotzel
過去二十年來,已開發國家幾乎沒有投資在電網上,但隨著能源轉型需要應對更複雜的再生能源,加上社會日益電氣化帶來的新需求,這種情況亟需快速改變。目前,由於資料中心和各國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等因素,對電力系統造成更大壓力。此外,近幾十年因為照明和電腦效能大幅提升,用電需求增長緩慢,讓現在的狀況更加棘手。
要升級到更優質、低碳的電網,不僅需要龐大資金,也必須解決發照和政策等問題。另外,尋找足夠的專業人才,以及提高變壓器等設備的產量以因應需求增加,亦是一大難題。
不過也有一些好消息,例如設備製造方面的瓶頸正在緩解,資金也逐漸到位。然而,像英國這種為電網去碳化設定激進目標的國家,恐怕還是過於樂觀了。
轉向更多間歇性再生能源,代表我們必須徹底改變系統架構,不再依賴基載電力系統。雖然已有電池或抽水蓄能等替代方案,但電力營運商仍在尋找更好的長期解決之道。不過這個產業向來擅長解決自身問題,即使解決方案可能不盡完美。
– Alexander Laing
為因應全球暖化問題,有建議表示若航運業要符合 1.5 度升溫路徑,到 2030 年,每個貨櫃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必須比 2019 年減少一半。值得注意的是,海上隨時約有 2000 萬個貨櫃在運送中,而現有的貨櫃船隊尚未準備好轉用清潔燃料。1
2023 年,國際海事組織(IMO)制定了一項全產業策略,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將國際航運的碳強度至少降低 40%。2 然而,IMO 是否有足夠權力來執行這個目標,目前仍不明確。
由於大多數船舶的使用壽命約為 20 到 25 年,許多業者認為在船舶報廢前進行升級並不符合經濟效益,尤其是在目前尚未面臨強大法規壓力的情況下。
儘管如此,部分航運公司已開始採取行動,其中一個正在探索的方案是將現有船隻改造為雙燃料引擎,但這僅適用於較新且較大型的船舶。Maersk 則選擇購買使用甲醇的船舶,其碳排放量遠低於傳統燃料。液化天然氣(LNG)雖然可以減少微粒排放,但其碳足跡仍然偏高。
長期而言,許多專家認為氫能是潛在的解決方案,但要完全實施可能還需要 10 到 15 年的時間。綠氨因為是一種清潔、無碳的燃料,也被視為極具前景的選項,目前已有一些公司開始朝這個方向探索。
我認為,未來可能會出現這些燃料的混合使用方案,同時也會有創新技術協助船舶降低能源需求。例如,目前正在開發一種配備風帆的貨櫃船原型,雖然風力無法單獨驅動現今的貨櫃船,但混合系統仍可能帶來些許效益,預計可節省 1% 到 2% 的燃料消耗。
– Jonathan Neve
人工智慧(AI)產業的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並不令人意外,但這屬於穩定成長,而非急遽飆升。簡單估算,一顆圖形處理器(GPU),也就是AI 運算的核心晶片,年耗電量約等同於一位美國消費者。目前業界每年新增 400 至 500 萬顆 GPU,相當於美國人口每年增加 1.5% 的用電需求。隨著 GPU 效能提升,耗電量可能隨之增加,不過我們關注的 AI 公司無不致力於降低營運耗能。一般而言,資料中心晶片的維護、供電和營運成本往往超過晶片本身的採購成本,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相當的經濟誘因。
在能源供需吃緊的地方,即使只有百分之幾的需求成長也會影響供需平衡。因此,就目前而言,將資料中心設置在電力容量較充足的地方尤為重要。長遠來看,只要 AI 需求持續成長,我們就必須提高供電能力。
然而,挑戰不僅在於能源需求量,更在於供應的特性。資料中心全天候運作,需要穩定的基載電力。由於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,這無疑是一大難題。核能發電零碳排放,且能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,另外可再結合電池儲能或抽水蓄能,以彌補發電與需求之間的落差。
此外,業界正積極開發更高效的資料中心冷卻方案,並致力提升晶片架構。部分供應商已著手開發更專門化的晶片,例如Google 自行研發的張量處理單元(TPU),在效能和成本上均優於通用 GPU。隨著產業日趨成熟、技術逐步標準化,預計將有更多企業加入開發專屬解決方案的行列。
– Jonathan Tseng
礦業減少碳排最直接的方法是擴大再生能源的應用,其中,增加電動卡車的使用是一個重要途徑,而電動卡車技術近年來已取得顯著進展。今年 8 月,Fortescue 宣布與 Liebherr 攜手開發全球首輛自動駕駛電動礦業用卡車,即為明證。此外,Anglo American 試驗的氫能卡車也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。
然而,該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降低加工過程中的碳排,不同金屬的碳排放強度差異懸殊,以鎳和鋁為例,其生產過程的碳排就相當高。低碳替代製程往往成本較高,在多數情況下,只有當產品能獲得溢價時才具有經濟效益,這就代表消費者必須願意承擔這部分額外成本。低碳鋁在這方面已初見成效,但整體進展並不均衡,而鎳等金屬則尚未取得類似突破。
在某些情況下,可能需要更直接的轉型支持,例如目前歐洲鋼鐵廠宣布大規模資本支出將用於去碳化,就突顯了這一過程帶來的巨大財務壓力。政策制定者在提供有利的法規環境方面扮演關鍵角色,舉例而言,若無廣泛實施碳稅,礦業就難以將碳排放強度降至可接受的水準。然而,雖然碳稅在歐洲已有效促進行為改變,但若未能在更多區域推行,可能會使受影響的歐洲產業處於競爭劣勢。
重點是降低金屬和礦業部門的排放勢必要付出代價,但能源轉型離不開該部門生產的原料。採用低碳、永續製程來供應所需的原料,其成本必然高於傳統方法,綠色鋼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生產低碳鋼鐵在技術上是可行的,可用綠氫或再生能源電力取代冶金煤。
不過這會帶來額外成本,具體數字因生產地點而異。即使是相對溫和的價格上漲,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況下,也可能使更環保的替代方案在經濟上不可行。
– James Richards、Oliver Hextall
1 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,《海運業科學基礎目標設定》,2023 年 5 月
2 2023 年國際海事組織船舶溫室氣體減排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