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n Traynor,分析師調查編輯。
關鍵重點
- 美國課徵關稅,受影響最大的是本土企業的獲利。
- 北美地區企業管理層的情緒已經下滑。
- 貿易戰若範圍擴大,可能會影響對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。
根據我們最新調查,研究各地區企業的富達分析師指出,現行和未來可能加碼實施的關稅為前景帶來壓力,但不同地區的擔憂程度明顯有差。
根據100多則分析師的回應,與其他地區相較,關稅料將對北美、拉丁美洲和歐洲公司的獲利造成較大的壓力。
圖1:關稅衝擊本國企業
圖表顯示分析師對以下問題答覆之百分比:「您預期新的關稅在未來12個月內會對公司獲利有多大影響?」。資料不含選擇「無影響」的分析師比例。資料來源:富達國際,2025年3月。
「墨西哥被徵關稅,將對其GDP和消費環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,因為墨西哥之前受惠於出口到美國的企業紛紛至該國近岸外包,」研究消費產業的分析師Addington Jerahuni指出,巴西相對不受影響,因為「和美國並無直接的關稅衝突。」
白宮政策推出後,另一個首當其衝的國家就是中國。雖然美國貿易政策走向存在極高不確定性,但關稅對中國的衝擊可能相對較小。
「我負責研究的企業多半以內需為止,因此直接影響有限。」中國消費類股分析師Alex Dong解釋道。「間接影響則取決於關稅政策後續發展。如果被提高關稅,中國政府將必須更努力刺激內需市場,這對消費企業而言可能會是利多」。
關稅影響北美市場情緒
聚焦於北美地區的分析師則沒這麼樂觀。
研究零售與休閒產業的固定收益分析師Robert Glatt表示:「關稅導致成本上漲,引發各界擔憂消費支出可能下滑。」
研究必需消費類股的分析師Chase Bethel深有同感:「關稅談判造成極大不確定性。」「這可能導致消費者花錢心態更趨保守,企業在進行某些投資時也更加謹慎。」
總結來說,聚焦北美市場的分析師有65%表示,他們現在都以經濟趨緩或衰退為基礎的模型進行企業財務預測。在歐非中東/拉丁美洲地區,這個比例是67%,而在歐洲的比例則為52%。相較之下,亞太地區、中國和日本的數字分別是31%、13%和14%。
雖然這可能是目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所引發的小幅波動,但我們的每月管理層情緒指標的確指向北美數據大幅下降。
圖2:北美的管理層情緒指標大幅下滑
圖表顯示認為管理層情緒看多的分析師比例減去看空的比例。回答強烈看空與強烈看多者以兩倍權重計算。問題:「根據您近期研究以及和公司的互動,您覺得管理層看待未來6個月的情緒有何變化?」資料來源:富達國際,2025年3月。
北美以外的分析師也擔心關稅可能對經濟環境產生次級效應。
「關稅的直接影響大致還在可控範圍內,因為這些公司握有定價權。」研究歐洲資本財製造商的分析師Oliver Trimingham表示。「但是對經濟信心和客戶資本支出的連帶影響更令人擔憂。」
「美國經濟一旦陷入衰退,不論原因為何,對出口商來說都是一個風險。」專門研究亞太地區紡織、服飾與珠寶業的分析師Priyadarshee Dasmohapatra表達同感。
贏家和輸家
在產業方面,多數分析師都認為能源業前景堪憂。
圖3:預計受到關稅衝擊最大的產業
圖表顯示分析師對以下問題答覆之百分比:「您預期新的關稅在未來12個月內會對公司獲利有多大影響?」資料不含選擇「無影響」的分析師比例。資料來源:富達國際,2025年3月。
歐洲能源類股分析師James Trafford表示:「貿易戰很可能會打擊石油需求。」而且其他地緣政治發展還可能加劇這樣的影響。Trafford指出:「讓俄羅斯重返國際舞台是一大變數,如果管線天然氣復供,可能會對歐盟的天然氣價格產生負面衝擊。」
儘管不利於能源生產業者,但油氣價格下降可能是其他行業迫切需要的利多,只是美國政策後續調整仍可能為價格帶來上行壓力。正如歐洲公用事業類股分析師Alexander Laing提出的解釋:「天然氣價格下行壓力會直接影響到電價。」
運輸業固定收益分析師Ponna Aiyanna則指出另一項潛在利多:「美國大多數航空公司,特別是老牌航空業者,均未針對燃油進行避險。」這代表燃油價格下滑可能有利支撐航空業者。
儘管如此,新增關稅預料仍將拖累直接受影響的產業。聚焦於北美房屋建商的固定收益分析師Bobby Missar表示:「木材、鋼鐵和鋁的成本上升,很可能會進一步壓縮毛利率。」
專門研究原物料類股分析師Claire Fleming補充道:「貿易戰或關稅將對大宗商品需求帶來負面影響。」
兩位專門研究亞太股市的分析師Deepak Kumar 和Alan Zhou都指出,汽車業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部門。
「亞洲汽車業將受到影響,」Zhou表示,「但整體來說處境優於歐洲同業,因為他們在美國擁有龐大產能。」
來自未來世界的低語
富達分析師的回應主要聚焦在未來幾個月。但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,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轉捩點,而且不僅是週期性的轉折點。
從過去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節奏來看,當前主流經濟模式已延續45年,早該有新的理念出來取而代之。分析師的觀點或許預示了我們多數人尚未體驗過的全新世界。